炎炎夏日,“三下乡”队伍踏着热浪奔赴田野乡间。我们带着对乡村振兴的思考、对爱国精神的传承,暂别书本走向基层——在田埂上探寻发展新路径,在红土地上讲述时代爱国情,让青春在服务乡村的实践中扎根,让初心在与乡土的碰撞中闪耀。这场盛夏里的“双向奔赴”,正等待我们一同开启!

01 明法书院赴河南省南召县乡村振兴实践团
“青春献热土,共绘振兴新画卷”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明法书院乡村振兴实践团于7月7日通过深入实地探访南召的猿人洞广场、云阳镇、石头村、杏花山,寻迹南召非遗瑰宝,奏响振兴时代强音!通过此次实践,成员们领会龙舞的韵律、感受打铜器的力道,这些都是对体力与脑力的双重考验。她们意识到青年不仅是非遗的学习者,更是传播者,应推动非遗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,为其传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!


02 明法书院赴河南省赴林州市 调研红旗渠精神内涵 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
实践内容
前期提前踩点红旗渠纪念馆和青年洞,记录意义深刻的地点与故事,安排后期行程,围绕红旗渠精神开展系列实践活动。实地考察青年洞,参观红旗渠纪念馆,体悟修渠艰辛与伟大,进行红色故事采集,基于此创作散文等作品。
主题思想
2022年10月28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林州考察时指出,“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,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,永远震撼人心。” 我们思考如何将红旗渠精神融入当下,激励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,在新时代继续发扬吃苦耐劳、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的精神,摒弃骄娇二气,在各自的岗位上拼搏实干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。
预期效果
深化对红旗渠精神内涵的认知,突破“纸面理解”局限。激发强烈的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,感受到“平凡人创造非凡业绩”的力量。强化对“奋斗改变命运”“团结成就事业”的价值确信。强化精神传承的自觉意识,筑牢初心使命,从真实历史中汲取奋斗动力,摒弃“躺平”心态,树立“以奋斗为美、以奉献为荣”的人生追求,将红旗渠精神转化为具体行动指南。
这个夏天,队员们用汗水浇灌乡村振兴的种子,用赤诚传递爱国教育的星火。她们在田间地头汲取成长养分,在红色故事中厚植家国情怀,彰显了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与热忱。
(初审:阿丽米热柯孜·如孜 李贞如 复审:王莹 终审:肖天乐)